上海服务业“十四五”规划: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000家
到2025年,上海将累计约1000家地区性总部和300家贸易型跨国公司总部。
7月14日发布的《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提出,依托深化开放、体制优化和技术创新,集聚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。
今年1至5月,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6个,对外研发中心9个,分别为797个和490个。其中,大中华区以上新设总部6家,共143家。
服务业比重升至75%
《规划》提出,到2025年,建成服务功能辐射强、服务环节增值高、服务内容优质、数字技术深度融合、产业交叉深度融合的“一强两高两融合”的现代服务业体系,呈现出高活力、主动创新的服务经济新特点,交通资源高效配置,总部和组织多元化,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,使上海在全球服务网络中的地位和能级不断提升。
服务业是上海经济增长的主导引擎。2020年,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28307.54亿元,“十三五”期间年均增长7.1%,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3.1%。
同时,服务业也是上海拉动投资、吸引外资的主力军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82.1%,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94.5%。
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邱文进表示,服务业已成为上海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、保障就业的主要力量、吸引外资的主要磁场、税收增长的主要来源。它是上海工业发展的基础。但按照国际最高标准和最佳水平,上海服务业仍存在着内部结构不平衡、主体发展不平衡、辐射能级不足、制度供给不匹配等缺点和不足,要在“十四五”期间持续不懈地努力,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和推动上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,实现服务经济改善的新突破。
根据《规划》,到2025年,服务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到75%左右,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将达到66.7%左右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工业增加值(信息服务、专业服务、技术研发服务等)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0%。
上海服务业“十四五”规划: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000家
“十四五”期间,上海将着力构建以“一核两带三极多区”为主体的服务业空间格局。
赋能3+6产业体系
邱文进说,服务业涉及行业广泛,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。《规划》提出要发展三大板块。其中之一是生产性服务业。
邱文进说:“主要是通过产业间的协同渗透和融合,促进产业能级的提高和toB型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,体现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附加值和生产效率的变化。”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。2020年,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实现总收入30552.4亿元,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3%。上半年,上海重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5428亿元,同比增长27.5%,带动相关制造业同步增长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。
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战略定位,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产性服务业司副司长张莉说,表示重点推进与上海三大主导产业(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劳动力)的合作。智能化),六大产业集群(电子信息、生命健康、汽车、高端装备、先进材料、时尚消费品)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。
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编制了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。根据规划,到2025年,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年营业总收入将达到4.5万亿元左右,年均增长8%左右。
同时,培育和建设2000家生产服务业龙头企业、品牌企业和示范企业;选择200家服务型制造业示范企业和示范平台(项目)。进一步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,建设60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,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3.5万户。
进一步开放
《规划》提出,到2025年,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,符合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的制度规范更加完善,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,港口货物进出口总额将占全球总值的3.2%左右。市场直接融资约占国内直接融资的85%,集装箱调水比例不低于52%。服务水平不断提高,辐射半径不断扩大。
服务业是进一步开放的重要领域。以金融业为例。截至2020年底,上海共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1674家,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超过30%。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、全球结算对手协会(CCP12)等一大批总部型、职能型金融机构或机构相继落户上海。金融开放“第一批”和“第一批”的示范效应明显。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重大进展。银行间债券、外汇、货币等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加快。“沪港通”、“邦通”运行平稳。
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总经济师陶长生表示,“十四五”期间,要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,推进一批开拓性、先导性的金融改革措施,推动金融服务水平提高。对外开放。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。不断加大重要商品“上海价格”的影响力。